宝宝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:站在滑梯下面蠢蠢欲动,鼓励他上去,他回答“我不敢”;看到小伙伴们集体游戏,他特别想参与,去鼓励他,还是会说“我不敢”……是什么让孩子如此胆怯?父母又该如何面对呢?
“我不敢”的背后原因
敏感型,多胆怯
有些宝宝天生是敏感型,安全感需求要更大些。敏感型的宝宝总会感觉到有某些不安全的后果,表现出来就是胆小,不敢做。例如看到爬行在地面上的小虫子时,粗犷型的宝宝会立刻上手去抓,而敏感型的宝宝则会远远地看着。用手去认识事物是所有孩子的共同特点,只是敏感型的宝宝会觉得虫子也许会咬人等后果而不敢下手。
“勤快”父母
3岁多的孩子无论行动能力还是语言能力都在提高,因此他能触摸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, 而父母从刚出生的小小婴儿就开始照顾宝宝,在父母的眼里,孩子还是那么小,有很多事情需要提醒甚至直接代他做好。孩子没有办法从实际的体验中得到锻炼并获得经验,胆怯的心理就会更多些。
交往经验积累中
3岁多的孩子才刚刚开始感受交往,他们往往有交往的意愿,但是没有交往的语言,例如看到其他小伙伴集体游戏特别想参与进去,但只会远远地看或在外围来回走;还有的孩子在远处给同伴鼓掌,但是就是没有办法参与进去。因此,他不是胆小,是还不会如何开始交往,正在通过自己的观察积累经验。
一起试试这样做
接纳为主,小步前行
敏感型的孩子虽然在安全感需要得更多,也可以通过平时的尝试克服自身的类型,加上父母再给予必要的支持,让他完全感受到放松时,可以慢慢挑战自我。例如先尝试简单的、矮一些的直滑梯,直到孩子可以完全自如地上下玩耍了,再鼓励他尝试带螺旋的滑梯……慢慢地,满足孩子自身对安全的判断和需要,同时鼓励他尝试新的。当他的成功体验多时,会加速对新事物的试探过程,表现出来的就不再是怯生生了。
争当“懒”爸妈
在安全范围内,尽量多给孩子自己动手和尝试的机会,不需要事必躬亲地都为孩子做好。无论是需要肢体的动作尝试,还是开口与小朋友交往,爸爸妈妈可以安静地陪伴在孩子身边,让他感到安全,同时,用语言和眼神给予鼓励,切忌一马当先地冲在前面,为孩子办好一切。
分享经历,继续尝试
成人也有胆怯的时候,父母不妨把自己胆怯的经历与克服胆怯的过程与孩子分享一下,让孩子知道,胆怯不是错误,是人之常情,要积极面对。同时可以多种途径丰富孩子的交往经验,比如与孩子一起阅读关于交往的图画书,通过书中人物的故事和经历,感受友谊的美好和朋友间的交往用语。
推荐阅读: